查看原文
其他

岁月带不走的面容 | 张斯琦

张斯琦 文汇笔会 2024-01-27

今年6月28日,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的《典藏》栏目播放了一段《沙家浜·智斗》录像,由这出戏原排主演赵燕侠、马长礼、周和桐合作演出,时间是1977年,在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发表35周年的晚会上。虽然只是《智斗》一个片段,却引起了很大反响。视频被转载到网络上,引来了几百条评论与弹幕。因为这个首度面世的版本太珍贵了,是目前所见1976年后赵燕侠、周和桐、马长礼三人合作《沙家浜》的唯一视频资料,仅“远走高飞难找寻”一句响遏行云的唱腔,就让人看到了前辈艺术家在黄金时期的功力。

其实这几年来,《典藏》栏目经常会给戏曲曲艺的从业者、爱好者带来一些惊喜,依靠央视丰沛的库藏资源,加上编导的用心设计,很多难得一见的影像资料令人有“横空出世”之感。一些远去的背影,借助这个栏目又回到了今人的视野,熟悉的面容下,是可以引发无数次慨叹的绝艺与风华。

戏曲影像文献的新生

对于戏曲、曲艺来说,艺术与科技着实打了一个时间差,20世纪上半叶,是京剧、曲艺、地方戏最繁盛的时代,但能真正作为艺术记录的只有录音,主要介质是黑胶唱片。一面78转的粗纹唱片,只能录制三到四分钟。早期零星的京剧影像文献,像1905年谭鑫培在北京拍摄的《定军山》片段,1920年梅兰芳在上海商务图书馆拍摄的《天女散花》《春香闹学》等片段,1937年吴幼权为余叔岩拍摄的《托兆碰碑》、张伯驹四十寿辰堂会上“伟大的《失空斩》”等等,几乎都成了坊间传闻,烟云浩渺,总有人说存在,可从未见过庐山真面。20世纪50年代后,录音技术发展了,钢丝录音、开盘磁带,能够录下戏曲艺术家更加完整的实况、静场录音,但影像录制仍然稀缺。即如京剧,也只有梅兰芳、程砚秋、尚小云、马连良、谭富英、周信芳、裘盛戎、张君秋、李少春等第一流的艺术大师,才保存下几部完整的有声电影,连“四大名旦”之一的荀慧生都因为各种人事原因,没能留下完整的影像资料。许多精彩绝伦的舞台表演,永远留在了文字描述里。这种历史的遗憾,是永远无法弥补的。

1924年,梅兰芳在北京东四九条冯耿光宅拍摄《黛玉葬花》电影

到20世纪70年代之后,录像技术总算开始广泛应用,彼时京剧界开宗立派的大师,大半作古,所幸他们的第一代传人还活跃在舞台上,得以留下了大量影像记录。即使是大师的“摹本”“拓本”,也有着很重要的艺术与文献价值。仅就生行来说,北京的李万春、高盛麟、谭元寿、李和曾、马长礼、张学津等,天津的赵松樵、厉慧良、王则昭、程正泰、张世麟等,上海的张文涓、张少楼、汪正华、小王桂卿、小高雪樵等,包括票界名家朱家溍、谢许萍苏等,舞台演出、排练教学各有颇多录像存世。昆曲、地方戏、曲艺,亦是如此。这些录像,有的保存在各级电视台,有的保存在研究机构,有的保存在私人手里,直到本世纪初,一些地方电视台还会定期播放一些戏曲、曲艺录像,此后竟连这些影像资料,也越来越少见了。

近年来,随着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热潮,戏曲与曲艺有了更多年轻的爱好者,传播形式日渐多样化,一些以往少见的录音、录像资料,被上传到网络,化身亿千,带来更大的艺术影响。正是在这种情形下,《典藏》栏目应运而生,以播放戏曲、曲艺的历史影像为主,偶尔会插入一些罕见的录音。随着选题内容的不断拓展,越来越多的精品甚至孤品内容被呈现出来,让更多人看到了传统戏曲真正精华与魅力所在,引起了各种关注与讨论,可以说是用传统戏曲的历史影像,带来了新的活力。

舞台上的瞬间与永恒

从2020年8月开播至今,《典藏》选播了大量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戏曲、曲艺录像,让今天的观众看到了很多艺术家当年在舞台上最辉煌的时刻,一些久违的剧目与唱段,也重新回到了银幕上。

1955年筹备拍摄京剧电影《群英会·借东风》时,萧长华、郝寿臣、马连良、谭富英、裘盛戎、孙毓堃、叶盛兰、崔嵬、陈强等人合影

如今说起京剧等戏曲艺术的式微,似乎是一个断崖式的时代变化。事实上至少在20世纪80年代,京剧演出市场仍有一个比较红火的时期,许多演出的质量非常高,观众的反响也强烈,在《典藏》选编的很多节目中都有体现。比如老生名家谭元寿,1982年为纪念谭富英逝世五周年演出的《战太平》,无论唱念开打,还是舞台节奏,堪称这出谭余名剧存世的最佳影像,他1986年演出的《打金砖》亦是名作,“太庙”一场,“抢背”“吊毛”“甩发”“僵尸”等各种动作一气呵成,剧场气氛之热烈,看录像亦令人觉得如身临其境。当年谭元寿先生已经年届六十了,对于如此年龄演《打金砖》,他曾幽默地说“这个戏无非是摔孙子”,“现在的观众,必须拿锥子扎才肯出血”。再如马派名家张学津,自1970年由北京调到上海工作,1982年曾以返校演出的名义在北京西单剧场演出三天,剧目有《苏武牧羊》《清官册》及《击鼓骂曹》《三娘教子》双出,其时学津先生嗓音状态极好,舞台上意气风发,三场演出除了《清官册》之外都有录像。2021年9月,时值张学津先生诞辰八十周年,《典藏》播出了纪念专题节目,选取了当年他返校演出的实况录像片段。虽然这些资料之前就有流传,纪念节目里的版本,清晰度、色彩饱和度却惊人的好,格外令人怀想这位大艺术家,感慨他坎坷的一生际遇。

有些演出录像,可能当时看着“只道是寻常”,时隔三四十年后再看,其中的艺术价值、史料价值就很不一样了。那时戏曲界、曲艺界举行的一些大规模纪念活动,多是流派大师的亲传弟子参加演出。1984年10月,梅兰芳诞辰九十周年,北京举行了很盛大的纪念演出。2022年7月,《典藏》播放了这次纪念演出的多个录像:李玉芙演出的《虹霓关》,这出戏梅兰芳至少从1913年一直演到1951年,曾与梅葆玖父子合演,梅派弟子演出此剧倒不多,是一份比较有参考价值的记录;丁至云演出的《女起解》,这位誉满津门的梅派弟子,虽为票友下海,却是天津市京剧团的头牌大青衣,是梅派艺术在天津的代表人物,她的演出录像很少,这个《起解》格外稀见;陈正薇演出的《打渔杀家》,此剧她曾与周信芳同台演出,得到了梅兰芳的亲自指授,也是梅派此剧的可信版本;沈小梅演出的《贵妃醉酒》,是这出梅派经典剧目的重要再现。时隔三十多年,当年的主演,有的已成古人,有的年届耄耋,多亏有这些影像,把舞台上的瞬间,变成了永恒。

不夸张地说,《典藏》播出的一些历史影像资料,确实能“填补空白”“补史书之阙”,如1975-1976年特别录制的一大批传统京剧剧目,到底有哪些演员、哪些剧目,至今尚无确数。《典藏》播出的孙岳《空城计·斩马谡》,达子红《铡美案》《斩黄袍》《华容道》《扫松下书》,杨春霞《凤还巢》,岳美缇用昆曲演唱《满江红》,李祥霆用古琴拟人声与尤继舜合作演奏《珠帘寨》等,都是这一时期录制的典型作品,几乎均为首次面世,为这一批具有特殊意义的历史资料又增补了新的内容。

让“典藏”传递下去

《典藏》这个栏目,为历史影像的保护与传播,做了一个很好的范例。每当看到这些珍贵的录像、录音,被完好保存,连原始信息都记录得十分完整,不禁要感谢当年的录制者、典守者。戏曲艺术讲究传承,历史资料的保存传递也是一样,从这个角度说,《典藏》的策划与编导,在很忠实地履行着传承上的使命。

当然,这种浩繁的工程,仅靠一个电视节目组是难以完成的,需要社会上更多协作与支持,即如前文所述,还有许多戏曲曲艺影像,散落在各级电视台、研究所,以及个人手中,亟待整理和保护,这也应该是《典藏》未来深耕的领域。

1933年1月31日《申报》头版,谭富英、雪艳琴主演《四郎探母》电影广告

20世纪上半叶,除了一些私人影像,有一些是正式录制发行的京剧电影,像谭富英、雪艳琴的全部《四郎探母》,是中国第一部有声京剧电影,直到1949年尚有电影院播放,这种拷贝想必现在仍有留存,同类的还有郝寿臣《李七长亭》、李盛藻《空城计》、李万春《夜奔》等,都躺在资料库里,等待着重见天日。20世纪70年代后,各省市电视台录制的戏曲类演出、访谈、教学节目就更多了,这些音像文献整理的迫切性,一方面在于介质本身的寿命,录像带也好、磁带也好,需要尽早数字化,避免因介质老化带来的损失;一方面在于信息的考证与记录,大量细节随着主演者或亲历者的离世,变成了永远的谜团,这种教训实在太多了,所谓“亡羊补牢,为时未晚”,这种工作可谓是与时间赛跑,是有些抢救性质的。

郝寿臣、马富禄拍摄电影《李七长亭》时的现场剧照

或许对于一个电视栏目来说,呈现这些艺术遗产可以有更多方式。2023年2月15日,《典藏》节目组推出了一个新的栏目《遇见当年》,节目主体用1951年10月9日梅兰芳、刘连荣在天津中国大戏院演出《霸王别姬》的录音,请李长春、张馨月等当代演员做音配像,并编演了一个故事,把梅兰芳演出此剧的前后情节用电视电影的方式表现,由李光复、刘铮等演员饰演。这期节目播出后,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少讨论,这版录音是首次面世的珍本资料,这种用音配像穿插故事演绎的方式,也是以往不甚常见的,虽有不足之处,不失为一个很切实的尝试。相较于影像,传统戏曲的各种录音存世量更大,众所周知,京剧音配像工程是1985年由李瑞环同志主持开展的,从1994年到2002年集中录制了将近500部,对于后人欣赏、学习京剧,具有启蒙式意义。除了当年已完成配像的,还有颇多类似1951年《霸王别姬》这种珍罕录音,近些年被陆续整理面世,京剧、昆曲、地方戏、曲艺均有很多。如果《典藏》能遵循着当年京剧音配像的原则与方法,用《遇见当年》这种模式,把更多未曾面世的录音配以舞台表演复现出来,那又将是一个意义深远的文化工程。

2022年11月《遇见当年》的拍摄现场,在北京安徽会馆复原了老戏园的场景

在如今这样一个流量备受关注的文化时代里,能有《典藏》这样的电视节目,还在为传统艺术的影像文献尽力耕耘,本身就是一个很让人庆幸的事了。总有一些可以抵抗住岁月侵蚀的人和事,就像京剧舞台上那些传唱的经典、不谢的容颜,我想若干年后,《典藏》这个为记录和保存而生的节目,应该也会成为那岁月带不走的面容。

扫码可在文汇出版社微店购买2022笔会文粹《想念每一个人》

点击“阅读原文”可在抖音购买2022笔会文粹《想念每一个人》

据说最近的新人优惠券力度挺大
【笔会近期作品推荐】

陈允吉 高曜:美学家施昌东的传奇人生

顾文艳:“你得去看看《芭比》”

韩羽:华君武的漫画,好得没法说

翁冰莹:巴黎与罗马

钱振文:“单靠一只燕子,春天是不来的”

杨扬:伏天去南郊庄行

章念驰:我与花

王族:西瓜的多种吃法

徐建融:传统的葫芦审美

读史老张:推开申报馆的门

楼耀福:布衣记

小黑:百年前的高光时刻

李楯:我与昆曲

陈建华:读《繁花:批注本》

小河丁丁:有桔年年

苏北:汪曾祺的小说“伎俩”

吉米平阶:寻梦墨脱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
岁月带不走的面容 | 张斯琦

张斯琦 文汇笔会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